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简要框架」
中国环境资源会计「前沿概览」
会计教授王化成:做好人生的战略准备
“致知”主题有奖征文启事
第二届齐鲁会计论坛“征稿启事”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会计领域”中标106项
「财会审」优先支持领域及若干重点课题选题参考
征文通知 | CCGAR审计主题研究工作坊2020年第二期
第二届“会计文化与东方文明”国际高端论坛 征文启事
会计一级教授陈汉文:击破审计教学的5大痛点
王化成教授:数智时代的财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
CJAS.2020年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中国会计学会2020学术年会 9月20日截稿!
第25届中国财务学年会10月20截稿!
2020年第19届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征文启事
厦门大学论文被“国际会计A刊JAE”在线发表
开学第一课,向中国最早八位会计博导致敬
文化需要传承,会计也不例外。2020年9月初,全国各大高校的财会学子(本硕博)克复重重困难,相继线下开学。去年9月会计学术联盟发起全国第一课,在业内较有影响力。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将带给广大财会学子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系列)。
开学第一课,向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师”致敬!
6月份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教授结合对税收学的思考,谈了道与术、取与予、得与失的关系。今年9月份开学典礼上,谈了学与术、虚与实、德与才的关系,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同学们努力做到学术并进,虚实结合,德才兼备。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我们将转发“财政部会计名家”、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生导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教授的系列发言,借黄老师的名言,寄语全国财会学子,以期为全国财会学子点亮智慧心灯。
一、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
同学们学了两年的税收,应当十分清楚税收知识可分为道与术两大类。税收学中的道是税收思想、税收理念和税收原则。税收学中的术是税收策略、税收方法和税收工具。从古至今,我国的税制和税法充满着对道与术的艰辛探索。诸子百家侧重于税收之道的思考。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主张“敛从其薄”,认为“薄税敛则民富”,百姓富足应当成为国家制定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孟子继承和弘扬了孔子的税收思想,提出了“什一而税,王者之政”和“制民之产”的理念,阐明了恒产与恒心、民生富足与政权稳固之间的辩证关系。管仲的“相地衰征”思想,体现了纳税多寡与纳税能力相匹配的税收公平原则。荀子倡导“上下俱富”的理念,主张税收政策应当统筹兼顾国富与民富,秉承“等赋养民”和“节用裕民”的原则,体现着藏富于民的税收思想。另一方面,先秦诸子也存在诸如韩非子“欲富尔家,先富尔国”等法家思想,秦朝因徭役赋税太重而灭亡,与其推行韩非子的主张不无关系。董仲舒吸取秦朝人亡政息的教训,反对商鞅等法家倡导的重税政策,主张“薄税赋、省徭役,以宽民力”,提出“不与民争业、不与名争利”的原则。隋唐之后,对税收之术的探索成为主流。唐朝杨炎用“两税制”取代“租庸调”,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雍正的“摊丁入地、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等改革,虽然也涉及税收之道,但更多聚焦于税收之术。新中国成立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生思想贯穿于国家税收政策之中。1994年税改提出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基本原则,以及近年来大规模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无不彰显着执政为民、善政富民的税收思想和价值追求。2006年我国废除了实行2600多年的农业税,更是闪耀着公平正义这一税收之道的思想光辉。同学们,过去两年你们学了不少税收之术,毕业之后希望你们更多地揣摩税收之道。思考道与术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你们提升专业水准,而且有助于你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迷失方向。道聚焦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等哲学之问,关乎人生观。术侧重于“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得最好?”等方法手段,关乎谋生术。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途;道是思想者,术是实践者。唯有弄清道与术的问题,才能做到正心、明道、优术、践行。正心要求同学们要有大爱之心。既要有关爱家人和朋友之心,也要有热爱人民和祖国之心;既要有爱护自然和环境之心,也要有爱好科学和追求真理之心。正心还要求同学们心存善念,善言善语,与人为善,积德行善,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明道要求同学们提升道德修养,提升认知能力,领悟事物本质,尊重客观规律,做到顺势而为。优术要求同学们术业有专攻,信守专业主义,彰显专业水准,精益求精,技能过人,匠心独具,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以专业的方式做好专业的事。践行要求同学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谨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莫夸夸其谈,虚耗韶华。
生。
二、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
取与予是税收学的一大难题。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取与予看似矛盾,实则兼容。赋予时空条件,取与予可互为转换,当下的予,是未来的取,正所谓“意欲取之,必先予之”。拉佛曲线(Laffer Curve)雄辩地说明了税赋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在临界区间内,提高税率能够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而一旦超过临界区间,提高税率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减少政府的税赋收入。税收学中的取与予,不仅关系到税收的多与寡,而且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果,因此税收中性原则主张国家征税应尽量避免对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不当影响,千方百计减少效率损失,想方设法提升配置效率。税收中的取与予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生何尝不是取与予的抉择和权衡?“取”就是向社会和环境的索取,“予”就是对社会和环境的奉献。对社会和环境的过度索取,热衷于奢华的物质追求和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必遭社会的唾弃和环境的报应,最终是品行毁损,身心疲惫,人生充满负商誉。反之,甘于奉献社会,热心保护环境,必受社会的敬重和环境的回报,最终是品行升华,身心俱佳,人生洋溢正商誉。予取予求,贪得无厌,精于算计,遭人唾弃,难以震古烁今;甘于奉献,不求回报,抱朴守拙,受人爱戴,方能行稳致远。此外,读书人应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发达时别忘了回馈社会,因为造就你发达的,固然有你的努力和天分,也有社会为你提供的机会和平台,离不开众人给予你的帮助和呵护。知恩图报,取予有节,才能德配其位,顺天应人。
三、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
得与失是税收学中的另一大难题。所得与所失的界定是所得税的核心问题,营业所得与投资利得,营业支出与资本支出,其划分标准并不总是那么明晰。得与失是个相对的概念。从时间维度看,一个纳税期间的失,可能形成另一个纳税期间的得。这个纳税期间得到,下一个纳税期间可能失去,得失无常,是得是失?从空间维度看,一个纳税主体的所得,可能是另一个主体的所失。反之亦然。当纳税主体与经济主体相互背离时,有得有失,得失相抵,何来得失?得失的相对论对于人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得失是人生常态,没有得失,何来人生?人生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绝对的失。当你以为得到时,你可能正在失去更加宝贵的东西,所以才有为名所累、为财所累之说。一个人功成名就后,可能从此失去自由、健康、亲情和友情。同样地,当你以为失去时,你可能正在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见,人生路上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因此,同学们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无须在得失之间徘徊挣扎。唯有保持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的洒脱,方能安之若素,甘之如饴,收获幸福。看待得失时,请同学们谨记苏东坡的教诲: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得失的辩证关系。黄公望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不久受其上司贪污案牵连而锒铛入狱。50岁出狱后朋友给他提供一个官职,黄公望断然拒绝,从此开启了云游四方、拜师学画的道士生涯。79岁隐居浙江富春山,80岁开始心无旁骛绘制《富春山居图》,84岁完成了这副旷世名画,在把这副呕心沥血的名画赠与无用师弟后不久,他就含笑而逝。黄公望失去了加官进爵的机会,但却换来了无拘无束、闲情逸致的自由,最终成就了他元代首屈一指大画家的地位。与黄公望同时代的显赫高官,早已被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黄沙中,而黄公望则通过《富春山居图》流芳百世!可以说,正是官场上的失,换来了黄公望在绘画上的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公望与苏东坡都是同路人。众所周知,苏东坡仕途坎坷,然而越是逆境,越能展现他乐观豁达的天性,越能激发他诗词创作的热情,从而为后人留下不朽的文学佳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豁达洒脱,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又身怀才智,勤于耕耘,步履不停,人生就没有不可逾越的挫折。以上是我思考税收学的三点体会,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处理好道与术、取与予、得与失的关系,祝愿同学们拥有一个充实且幸福的人生。
四、学术并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同学们考上了研究生,理应明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切莫将属于二分的概念混为一谈。学习、知识、知道作为一个词和分为两个字,其涵义大相径庭。弄清了这些概念的涵义后,同学们今后就不要轻易说“知道了”,而要说“晓得了”,因为“知道”太难了,“知道”意味着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管子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同样地,“国”与“家”,“爱”与“情”,“学”与“术”虽然涵义迥异,但我们却不加区分,把他们叫做“国家”、“爱情”、“学术”。时间关系,下面只谈学与术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将学术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但“学”与“术”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梁启超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在《学与术》一文中,他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蔡元培也对“学”与“术”做过区分,他认为,“学”是纯粹的学问和理论,“术”是具体技术和方法。简言之,“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是根本和基础,“术”是枝干和应用。但蔡元培反对机械地割裂“学”与“术”,主张学术并进,他指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他认为,有术无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不应只注重实用而罔顾纯学理的探究。蔡元培关于学术并进的教育理念对于攻读会计、审计和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同学们特别具有启示意义。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尽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如果同学们认为专业硕士只需掌握技术和方法,而无需研习学问和理论,那就大错特错大了。研究生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则“研究生”将名不副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需要通晓技术、方法和程序,更需要钻研学问、理念和理论。因此,希望同学们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统筹兼顾“学”与“术”的关系,在学习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收法规以及各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税收理论,了解各学科重要理论和学派的历史沿革、当前动态和未来趋势。为了活跃学术氛围,学院定期举办“云顶”系列学术活动,希望同学们踊跃参与,接受学术熏陶,提高理论修养。唯有如此,同学们才可俯首扎实能干,抬头仰望星空!从你们这一届开始,会计、审计和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均由两年改为三年,希望同学们珍惜多出一年的学习时间,少看自媒体上的碎片化信息和八卦新闻,多看一些虽然枯燥抽象但却闪耀深邃思想火花的理论著述,因为前者只能给你们感觉刺激,后者却可以增添你们的思想悟性。不管是感悟还是觉悟,希望同学们重“悟”轻“感”、重“悟”轻“觉”,多看一些理论著述,少看一些视频,有助于你们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强化逻辑推理,淡化形象思维,避免“感情用事”。同学们是否学术并进,是否理论与实务兼收并蓄,将在你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届时我和各位老师将严格评判。以学为纵轴,以术为横轴,“学”与“术”可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是不学无术,第二个象限是有术无学,第三个象限是重术轻学,第四个象限是学术兼修。在毕业之前,请同学们扪心自问,你们属于哪个象限。属于不学无术象限的,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难以通过,将无法毕业;属于有术无学象限的,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勉强通过,仍可毕业;属于重学轻术象限的,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通过无忧,将顺利毕业;属于学术兼修象限的,学习成绩和学位论文名列前茅,毕业后前途无量。
五、虚实结合,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按照传统观念,关注天空者,属于“务虚”,关心脚下者,才算“务实”。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务虚”与“务实”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精于“务虚”,才能找准“务实”的方位,勤于“务实”,才能检验“务虚”的价值。在实用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看来,“务虚”不但无用,而且没有市场。然而,庄子早就告诫我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人间世》中,庄子说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会计、审计和税务都属于应用学科,都强调实务导向,但希望同学们不要因此信奉实用主义,更不要因此迷恋功利主义。带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心态去学习,只能获取“知”,不能获取“识”。“知”是信息和数据,得之不难,易于复制,而“识”是思想和阅历,不易获得,难以复制。无“知”之识,宛如无本之木,无“识”之知,形同无舵之舟。因此,希望同学们虚实结合,拓宽眼界和视野,兼顾当下和未来。既要学习有助于大家成为专业人士所必备的会计、审计和税务等专业知识,也要学习有助于大家提高胜任能力的IT、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有助于大家提升自身修养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非专业知识。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写道:为“用”而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真正的用处,不在于功利,而在于灵魂的享受与启迪。对此,我深以为然,深有体会。况且,虚实本无常,有用无用难分辨。乔布斯读大学期间,不仅旁听了书法课,而且花了不少时间欣赏音乐、研习艺术设计。这些对他当时的学业和专业一点用处都没有。谁曾想到,后来乔布斯在开发Macintosh 和iPhone、设计苹果Logo时这些知识都派上大用场。苹果的电脑和智能手机界面如此广受欢迎,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标识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显然与乔布斯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
六、德才兼备,有德有才方成大器
“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对会计、审计和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极具启迪意义。去年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我寄望2019级同学:要以智者为伍,重视专业能力,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才能成为名副其实、受人敬仰、造福于社会的专业人士;要以善者同行,恪守职业道德,正直诚信,客观公正,才能成为取信于民,受人信赖,维护公众利益的专业人士。这些寄语,同样适用于在座的各位同学。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却从事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会计审计和税务工作,有违专业精神,难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超强,不讲职业道德,不讲诚信,却从事会计审计和税务工作,可能会祸害社会。因此,把同学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士,既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院孜孜以求的办学目标。最近几年,证券市场出现了康得新、康美药业、瑞幸咖啡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财务造假和审计失败案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关注。财务造假和审计失败,既有制度安排的原因,也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诚信不彰使然。2002年葛家澍教授和我在《安然事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震慑。然而,如果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最近国内外发生的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再次表明,诚信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董监高、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需要诚信教育,律师、分析师、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中小投资者等证券市场参与者,以及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也需要诚实教育。从去年开始,学院将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目的就是为了使同学们远离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秉承道义主义和美德主义的伦理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铭记社会责任,增强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处理利益冲突时有抵御压力的道德勇气,有尊重事实的正义力量,有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同学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是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希望大家谨记之,践行之。本文综合转自: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研究生教育公众号
会计思想慧
学会计的你,应该记住一个名字“葛家澍”先生
开学第一课,向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师”致敬!
曲晓辉教授:清心寡欲为学者
王化成教授:读书.跑步.服务
王化成教授:做好人生的战略准备
王化成教授:数智时代的财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
王立彦教授:以身作则,职责在心
王立彦教授:国家审计体系:中央审计委员会机制下的转型
张新民教授:偶发原因致企业临时性财务危机:特征与对策
魏明海教授: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魏明海教授:企业多模态信息融合利用会计研究的前景与挑战
刘勤教授:智能财务的发展体系及其核心环节探索
黄世忠教授:财务报表就是一本故事书
黄世忠教授:编好人生第二张资产负债表
陈冬华教授等:诗歌、道德与治理
叶康涛教授:市场发展与会计演进
张庆龙教授:下一代财务:数字化与智能化
陈汉文教授:击破审计教学的5大痛点